Center for buddhist studies conference
Nov. 2-3, 2018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Arizona
TRIPITAKA FOR THE FUTURE:
Envisioning the Buddhist Canon
in the Digital Age
大藏经的未来:展望数字时代的佛教藏经
汉文大藏经第四次国际会议
2018年11月2日-3日,亚利桑那大学(亚利桑那州图森市)
参会学者名单及小传
姚惠桥(亚利桑那大学)翻译
Alain-Philippe Durand ,亞利桑那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法語系教授,Honors 學院傑出院士,非洲研究、拉丁美洲研究、LGBT研究所委任教授。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法國及巴西的文學、法國電影、嘻哈音樂,以及專業領域人文學科的普及。他是四本著作的作者及編輯: Black, Blanc, Beur. Rap Music and Hip-Hop Culture in the Francophone World; A Techno World. New Electronic Spaces in the French Novel of the 1980s and 1990s; Novels of the Contemporary Extreme, and Frédéric Beigbeder and his doubles. 法國政府授予他“學術界棕櫚葉勳章”。法國出版機構France-Amérique將他列為在美國居住的50位法國人才之一。
魏雅博(Albert Welter)是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系的教授及系主任。他的學術領域為中國佛教,他同時也出版了日本佛教研究方面的著作。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唐末宋初的佛教文本。近幾年,他出版了Monks, Rulers, and Literati: The Political Ascendancy of Chan Buddhism (Oxford, 2006), The Linji lu and the Creation of Chan Orthodoxy: The Development of Chan’s Records of Sayings Literature (Oxford, 2008), and Yongming Yanshou’s Conception of Chan in the Zongjing lu: A Special Transmission within the Scriptures (Oxford, 2011), 以及多篇學術論文。他目前正在開展兩個項目的研究:比較分析宋代編纂的禪宗大師的語錄以及宋代編纂的佛教社會史及機構史著作:贊寧的《僧史略》。從後者的研究中魏教授也對中國的宗教行政政策感興趣,其中包括中國對世俗制度的概念及其對宗教信仰和宗教實踐的影響。他的著作也涉及了佛教與理學、文人文化的互動。
Alex Amies是計算機科學專家。他是谷歌公司雲平台的工程師。他的專業及學術興趣包括雲計算、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電子圖書館以及佛教研究。Alex在佛光山作志願者十餘年,負責翻譯及其他項目。Alex創建了 ntireader.org, hbreader.org, chinesenotes.com網站。Alex從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獲得計算機軟件學士學位,從新南威爾士大學及斯坦福大學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從澳大利亞南天大學獲得應用佛教研究碩士學位。
Alison Jameson是宗教研究系及東亞研究系的助理教授。她的專業領域包括宋代儒學及禪修方法。她於俄亥俄州立大學哲學系獲碩士學位,於亞利桑那大學獲博士學位。Jameson博士教授各種課程,其中包括東亞佛教史I和II、禪宗佛教、東亞研究中的特殊課題、世界宗教中的愛、以及世界宗教及哲學中死後的生活。Jameson是宗教系本科生的教學顧問。她還是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的主任。
王聯章教授是很多大學的訪問教授,包括清華大學、山西師範大學、南京大學、四川大學、山東大學、華東師範大學等。他是慈氏文教基金的董事及香港慈氏学会(香港)创办人,校長及導師。他的成就包括:在中國大陸和海外設立33個慈氏圖書館;出版《慈氏日修手冊:像領導一樣修行》等16本書;於2013年組織第一屆慈氏研究國際論壇;於2016年組織第一屆慈氏青年文化節;於2018年組織第二屆慈氏研究國際論壇,等等。
Bryan Carter博士於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獲得博士學位,他現在為亞利桑那大學非洲研究系副教授。他的研究領域為20世紀非裔美國人文學,專攻哈萊姆文藝復興,也專注於數字文化的研究。Carter博士也是人文學院數字人文中心的主任。
Caleb Simmons博士(佛羅里達大學宗教系博士學位)專門研究南亞宗教,特別是印度教。他的研究領域跨越了中古宗教及國家的形成、印度殖民、一直到當代印度教的國際化。他最近的學術著作項目Devotional Sovereignty: Kingship and Religion in Early Modern Mysore (正在審查中)研究了近現代邁索爾(Mysore)王朝是如何重新想像國王、領土和宗教的,特別是通過宗教敬拜的表達方式。他最近在撰寫第二部著作Singing the Goddess into Place: Folksongs, Myth, and Situated Knowledge in Mysore, India,這本書研究有關邁索爾王朝Chamundeshwari及她的配偶Nanjundeshwara的著名的地方民謠。他也編輯(與Moumita Sen及Hillary Rodrigues合作)及參與寫作了Nine Nights of the Goddess: The Navarātri Festival in South Asia (SUNY Press 2018)。這是關於重要的Navaratri節日各個方面的多篇論文的集合。他的出版物及持續的研究興趣與當代話題有關,包括印度的生態問題及神聖土地、南亞海外群體、全球化環境下興起的通俗文化——特別是南亞宗教在漫畫書和圖畫小說中的描繪。他教授印度教、印度宗教及宗教研究方法方面的課程。
A.Charles Muller 是東京大學人文社會研究生院的教授。他主要的著作在韓國佛教、東亞唯識及東亞古代辭典編纂領域。他目前是英文大藏經的出版會長,同時是學術期刊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ssociation for Digital Humanities的總主編。他最近的著作包括A Korean-English Dictionary of Buddhist Terms (Unjusa 2014) 以及 Korea’s Great Buddhist-Confucian Debate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15)。他發起的線上項目是“電子佛教大辭典” (http://www.buddhism-dict.net/ddb), CJKV-E 字典(http://www.buddhism-dict.net/dealt), the H-Buddhism Buddhist Scholars Information Network (http://www.h-net.org/~buddhism) 以及the H-Buddhism Zotero Bibliography project (https://www.zotero.org/groups/73933/h-buddhism_bibliography_project?).
姚惠橋來自北京,她現在是博士二年級的學生,專攻中國古代文學。她於中國人民大學獲文學學士學位,於哥倫比亞大學獲古代文學的碩士學位。她的碩士論文探討了聖姑姑在《三遂平妖傳》中模糊的法術身份。目前,她的研究集中在中華帝國晚期文學中思想史與宗教敘述的互動,特別是晚明哲學家王陽明遺留下來的影響。
罗柏松James Robson 是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James C. Kralik 以及 Yunli Lou讲座教授。他於2002年在中國、台灣及日本做多年研究之後於斯坦福大學獲佛教研究的博士學位。他專攻中國中古的佛教及道教。他的著作包括Power of Place: The Religious Landscape of the Southern Sacred Peak [Nanyue 南嶽] in Medieval China (Harvard, 2009),這本書獲得了2010年法國 Academy of Inscriptions and Belles-Lettres頒發的Stanislas Julien獎以及2010 Toshihide Numata Book Prize in Buddhism獎。Robson也是”Signs of Power: Talismanic Writings in Chinese Buddhism” (History of Religions 48:2), “Faith in Museums: On the Confluence of Museums and Religious Sites in Asia” (PMLA, 2010), 以及 “A Tang Dynasty Chan Mummy [roushen] and a Modern Case of Furta Sacra? Investigating the Contested Bones of Shitou Xiqian”的作者。他目前的長期研究項目包括日本佛教寺院及精神病院的融合,以及宗教雕像中發現的文本及其他物件的一個國際項目。
吳疆是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系教授、佛教研究中心主任,目前還是宗教系和古典系的代理系主任。他於南開大學獲得碩士學位,2002年於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通過從各個機構贊助的經費,他開發GIS項目以及創立佛教地理信息系統的數據庫長達15餘年。現在,他正在完善2013年一篇他和其他人合著文章中提出的地方宗教系統(RRS)的方法和理論。他的其他研究興趣包括17世紀的中國佛教,特別是禪宗佛教、大藏經對東亞佛教形成所產生的影響、中日佛教在歷史上的互動。他的著作有Enlightenment in Dispute: The Reinvention of Chan Buddhism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Oxford, 2008), Leaving for the Rising Sun: Chinese Zen Master Yinyuan and the Authenticity Crisis in Early Modern East Asia (Oxford, 2015), and editor of Spreading Buddha’s Word in East Asia: The Form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hinese Buddhism Canon (Columbia, 2016) 以及 Reinventing the Tripitaka: Transformation of the Buddhist Canon in Modern East Asia (Lexington 2017).
Judd Ruggill於2016年作為電子多媒體數據組的一員加入亞利桑那大學。他是公共及應用人文學院的副教授及系主任,也是非洲研究、英語系、信息系、戲劇電影電視學院、社會文化批評理論跨學科研究生項目的兼聘教授。2008年到2016年,他是亞利桑那州立大學社會及行為科學系的教授,同時也是英語系、the Hugh Downs School of Human Communication (傳播學院)、the Walter Cronkite School of Journalism and Mass Communication (新聞及大眾傳播學院), 以及跨學科藝術科學學院的兼聘教授。他於2005年從亞利桑那大學獲得比較文化與文學的博士學位,與其他人合作指導the Learning Games Initiative:這是一個於1999年他與其他人合作創立的跨學科、跨機構的研究團體,旨在遊戲的學習、建立、存檔及在教學中的運用。
Ken McAllister博士是人文學院負責研究及項目創新的副院长。他的研究分析了科技、電子文化(黑客、盜打電話、破解與病毒編寫)及電子遊戲的歷史。1999年,他合作創立及合作指導了Learning Games Initiative (LGI),一個國際跨學科的學習、教學中運用、及建立遊戲的組織。Ken也合作策劃了LGI Research Archive (LGIRA),這是世界上最大的公共遊戲存檔平台之一。LGIRA存儲了超過25000個與國際遊戲開發有關的條目,其中包括10000多個遊戲,100多個遊戲工作系統,以及一直在增長的與遊戲有關的條目,諸如學術專著與高模糊度的遊戲附件(如任天堂Game Boy Sewing遊戲機)。Ken在新媒體論述、遊戲產業及勞動實踐、電子美學、軟件存儲及存檔方面做講座、出版專著及教學。
金連文於1991年在安徽的中國科技大學獲得學士學位,於1996年在廣州的華南理工大學獲博士學位。他是華南理工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的教授。他獲得了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以及廣東珠江傑出教授獎。他的研究興趣包括手寫分析及識別、視覺文字識別、屏幕文字檢測及識別、深度學習以及高科技系統。他在諸如IEEE TPAMI, IEEE TNNLS, IEEE TCYB, IEEE TCSVT, TII, IEEE TMM, IEEE TITS, Pattern Recognition, Neurocomputing等同行評審的期刊上發表了超過150篇科技文章,也在ICDAR, ICFHR, ICPR, CVPR, AAAI, IJCAI 等主流國際學術會議上發表了多篇論文。
董利霞來自中國浙江,她現在是亚利桑那大学東亞佛教方向的博士生。她於香港大學獲得佛教研究的文學碩士學位,於上海財經大學獲得經濟學學士學位。她目前的研究興趣包括禪宗、茶道及儀式。
下田正弘是東京大學印度哲學和佛教研究的教授,同時也是發展人文中心數字人文倡議行動主任。他曾是倫敦大學學院的東方及非洲研究院(2006)及斯坦福大學(2010)及維也納大學的訪問教授。他是數字人文日本研究會以及日本印度及佛教研究會的主席。從2015年起,他是“佛教研究的新知識基礎:下一代人文研究高級模型的展示” 項目的主管。這個項目在這其中的成果已在SAT2018: http://21dzk.l.u-tokyo.ac.jp/SAT2018/master30.php?lang=en網站上公布。
宮崎展昌是國際數字人文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早期大乘經文,包括藏語及中文的翻譯。他於2010年於東京大學獲得佛教研究的博士學位。2012年他出版了以博士論文為基礎的日文著作《阿闍世王的研究》。最近他正在準備一個日文註釋翻譯藏文的《阿闍世王》,同時參考其他類型的藏語甘珠爾及中文版本。他最近的研究項目包括一項漢文大藏經的研究,包括日本收藏的大藏經的手稿。
Rae Erin Dachille (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佛教研究博士)專攻南亞及藏傳佛教的宗教及藝術傳統。她的研究項目是藏語及梵語材料中身體藝術、儀式、哲學以及醫藥的表現。Dachille博士的專著項目名為Searching for the Body: Translating Buddhist Embodiment in the Postmodern Age,探討了兩位西藏僧人間關於身體表現的各種意見的學術辩论。這本書研究了15世紀語境下對身體力量及脆弱性的複雜的、有時甚至是自相矛盾的理解。它同時證明了對這些深奧的材料做出評估的意義及其與更廣泛的關於身體的人文對話的關係。Dachille博士的著作反映了她不斷對展現藏傳佛教材料對於身體作為一種知識以及對新的表現理論形成的理解。她教授藏傳佛教,南亞佛教,宗教研究的理論及方法,以及醫學人文中的宗教。
三浦隆司是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的助理教授。他的研究專注於近現代及現代的日本宗教。他目前的专著考察了從18世紀到20世紀初日本社會中的“世界復興(世直)”概念的傳播,特別是“世界復興神”在日本當時作為一種新的神性的興起。三浦更廣泛的研究興趣包括新宗教、民間宗教、千禧年主義以及佛教。他也研究東亞,特別是日本和中國在宗教理念、文本及運動的交流。他教授日本各個時期的宗教(遠古、中古、近代)以及佛教。他於普林斯頓大學宗教系獲得博士學位,於夏威夷大學獲得碩士(東亞宗教)及學士(宗教/日英翻譯)學位。
Wayne de Fremery於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化系獲博士學位,於首爾國立大學獲韓國研究的碩士學位,於惠特曼學院獲經濟學學士學位,目前是韩国西江大學媒體、藝術及科學學院的副教授。Wayne的著作將人文研究的傳統方法與設計、信息技術以及人工智能結合在一起來研究信息系統、紀錄片傳統以及東亞文學。他的專長是20世紀韓國詩歌及傳記。他是文件描述及語言生成國際標準化組織代表韓國的成員,也是第一位在這個組織中代表韓國的外國專家。他不斷出版關於傳記、計算機及文學的學術著作,他的多個專利也贏得了設計獎項。
賢超法師於1981年出生於遼寧瀋陽,於1997年進入第五屆全國實驗班。2007年於北京大學物理系材料物理專業畢業。2009年他於學誠大師門下剃度出家,並於次年受具足戒。他致力於研究南山律法宗以及漢文大藏經。從2016年起,賢超法師為北京龍泉寺大藏經办公室主任。他領導一支隊伍來輸入數據、機器學習、深度學習來學習校對及編輯佛教的文本。他的隊伍開發了文字識別及自動點讀技術。他於2018年於径山禪文化論壇上發表了論文“Compilation of the Tripitaka: When AI meets Buddhism”。
畢幽騰是亚利桑那大学东亚系研究當代佛教的博士生。她於南京大學哲學系獲學士學位,於杜克大學獲宗教研究碩士學位。她目前的研究興趣是當代網絡佛教信眾群體。
有在法師是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中心的系統分析師。她於台灣佛光大學獲得碩士學位,於加拿大南阿爾伯塔理工學院獲信息系統技術的學士學位。2017年,她與佛光山大藏經委員會及佛光電子大藏經委員會合作,致力於用機器學習工具”MooN”數字化磧砂藏來提高漢文大藏經文本搜索及文字解碼的有效性。
張德偉是廣州中山大學的副研究員。他曾是澳門大學的訪問講師及麥克馬司特大學的博士後。他有兩個博士學位:北京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學位(1999)及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東亞佛教的哲學博士學位(2010)。他的研究涵蓋了東亞佛教、中國思想史、晚期帝國歷史、出版史及印刷史的各種問題。他最近的研究集中在中國宗教與社會經濟及政治歷史的互動。他目前有兩個研究項目。第一部書稿,題目是Thriving in Crisis: Buddhism and Socio-political Disruption in China, 1522-1620正在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審查中,他研究了明末的佛教復興是如何在當時政治的強烈影響下出現及開展的。第二部書稿,目前接近完成,探討了在古代東亞語境下漢文大藏經的印刷與社會政治史的關係。近年來他發表的文章主要是關於這兩個話題的。